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简介

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于2013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本流派工作室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有关要求、目标及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南,遵循传承学术思想、发扬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优秀传承人才及创新传承机制的建设原则,以学术整理研究、特色中医诊疗技术提炼与推广应用为重点,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机制创新为支撑的建设思路,建立、建设本流派工作室。积极加强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与经验的继承和创新工作,使其学术经验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应用。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新观点,开发系列医院制剂,丰富了风湿病、外感病、脾胃病及其他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对疗效确切的医院制剂及特色诊疗技术加强了基础理论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开展基础研究、临床验证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切实提高了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初步形成了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较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及新一代名中医的良好平台;构建了基本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多种运行机制、组织模式,以及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

吴佩衡扶阳流派工作室为进一步传承、创新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与经验,发扬本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培育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促进我省中医药学术进步与繁荣为己任。近几年来,围绕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附片为主的院内制剂、新药开发及古今扶阳学派主要人物学术思想及经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工作室研制有8种院内制剂,承担各级科研课题5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7项),其中国家公益基金行业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10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著作教材22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7项。

至今,工作室研制有5种院内制剂,各级科研课题3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12项,院厅级17项,合计科研及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获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云南中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教材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2篇),获省级及国家学会分会优秀论文奖8项。为本学术流派工作室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作室以本学术流派第二代传承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吴生元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第三代传承人、云南省名中医彭江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现有工作人员31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16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4人、主治医师/讲师7人、住院医师/助教4人,有博士5人、硕士9人。

1.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传承人—吴生元简介

吴生元,教授、主任医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荣誉奖励、享受国务院津贴,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2009年吴生元工作室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2010年、2011年分别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专家人才辈出工作室建设项目及云南省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助。

吴生元教授祖籍四川会理县,1937年出生于四季如春、滇池湖畔的云南省昆明市,中医世家,医学氛围甚浓,自幼随父亲—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习中医,耳濡目染,深受熏陶,打下了深厚的中医学基础。1960年医学院校毕业后,被选派为吴佩衡的学术继承人,跟师临床诊疗并研悉吴氏中医学术,随之又在云南中医学院系统进修中医3年,认真研读四大经典及历代各时期著名医家典籍。吴生元教授迄今从事医学教育与临床已53年,学术上继承了吴佩衡的学术专长及实际经验,注重医学经典的研究,专研“伤寒论”学的理论与实践,秉承家学,对吴氏临床应用附子的胆识一脉相传,擅长诊治外感病、风湿痹证、脾胃病及高血压病,在诊治疑难杂证,有其独到之处。历年来整理编印了吴佩衡许多学术文稿,如“中风病论治”、“咳嗽论治”、“痢疾论治”、“祖国医学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之相互关系”、“中药十大主帅”,协助编撰了《欧洲杯竞猜》、《欧洲杯竞猜》,整理出版了《欧洲杯竞猜》、《欧洲杯竞猜》等,让吴佩衡的学术思想及经验得以流芳后世。

2.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负责人、第三代传承人—彭江云简介

彭江云,女,1961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六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岭名医,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试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痹病学学术学科带头人。兼任世中联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分会副主任委员、风湿病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24部。

3.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李兆福简介

李兆福,土家族,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云岭名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四代主要传人。现任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王庆国专家工作站、云南省高校中医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第一附属医院(省中医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中心学术继承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及云南省中医(风湿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负责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委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等职。

在科研学术方面,秉承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及973首席科学家、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学术思想,结合云南地域及风湿病发病特点,把吴氏“阳虚邪凑”及范永升教授“毒瘀虚”学术理论及诊治方法系统地引入临床风湿病防治领域,丰富完善了中医“阴阳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围绕风湿病学科领域优势病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类风湿关节炎(RA)、骨关节炎(OA)”的防治开展研究,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文献、流行病学、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有机结合,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探讨了“滋阴解毒法”治疗SLE、“养阴活血法”治疗SS、“温阳通络法”治疗RA、“益气养血法”治疗OA的理论基础、疗效及安全性,并在临床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SLE、SS、RA、OA等风湿病的临床疗效。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工作20余年,具有较强的解决本专业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熟悉本专业领域新技术及研究前沿,在风湿病理论、诊疗技术研究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及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疑难危重风湿病疗效显著。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近10项(含省部级重点2项),参与国家、省部级2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4部。

4.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吴晶金简介

吴晶金,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病中心科研副主任

云南省中医药学科后备人才,主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高校中医防治风湿病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项、厅级课题2项;现参与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1项、科技部十一五重点研发计划2项,发表学术论文48篇,副主编、参编论著6部;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擅长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骨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疾病。

吴佩衡先生其家庭中,不仅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多,而且学科覆盖面广。吴佩衡的儿女辈共有八人习医;孙辈十七人习医;重孙辈中,目前已有五人习医。除中医外,家庭中还有包括西医心内科、神经内科、口腔颌面外科、泌尿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眼科、传染病科等著名的西医教授、专家十余名,年轻的博士三人,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医学世家。

项目组长:吴生元、彭江云

项目组副组长:吴荣祖、吴华、吴荣忠、刘虹、陈文慧、王寅

成员:吴洋、肖泓、吴永昕、李兆福、汤小虎、陈艳林、赵常国、张晓琳、孙雪梅、顾树祥、顾树华、狄朋桃、刘维超、万春平、吴晶金、姜莉云、吴文笛、吴麟梓、普勇斌、周唯践、顾玲丽、王燕、肖清等

秘书:陈艳林、吴文笛、吴晶金

通讯地址: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

电子邮箱:13888340962 @126com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